初春3月,虽然天气乍暖还寒,但勤劳的雪城农民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:选种、育苗、学技术、检修农机具……积攒了一冬后劲的黑土地,正在孕育着新的丰收。
农业增效、农民富裕,是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。在刚刚过去的一年,牡丹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35元,同比增长3.3%,实现“全省二十连冠”。“八山半水分半田”的牡丹江,农田面积仅占全省的4%,在耕地等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,牡丹江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0年领跑全省各地的主要动力是什么?今后如何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?带着一系列问题,记者展开了采访。
(相关资料图)
四大支柱产业撑起农民的“钱袋子”
回望2022年,牡丹江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“三农”工作各项决策部署,粮食总产量达到61.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,食用菌、果菜、生猪、肉牛4大支柱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之势,为牡丹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“全省二十连冠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从统计数据看,牡丹江市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落实国家、省政府各项惠农政策,引导农民超额完成省定346万亩大豆扩种任务,推广3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……在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,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1.2亿斤,同比增加1.7亿斤,实现“十九连丰”。
作为“全国食用菌产业第一大市”,去年牡丹江市食用菌产量达到21.58万吨,同比增长0.37万吨,东宁农民靠黑木耳等特色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连续17年保持全省县级城市首位。牡丹江蔬菜产量突破100万吨,其中,出口蔬菜占全省70%,部分优质蔬菜销往国内经济发达省市卖了好价钱。全市出栏生猪110万头,出栏肉牛20.7万头,畜牧业实现了稳定发展。
打绿色牌走特色路
牡丹江市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受天气变化、市场需求变化、销售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。为了强化农业优势,相关部门、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,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推出优质农产品,扩大“菌菜牧林药”等特色产业规模,打绿色牌、走特色路提升牡丹江农业整体效益。
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人士说,去年牡丹江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532万亩,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93家,有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220个,通过精深加工增值、强化市场营销、放大品牌效应,提高了农业效益。
牡丹江市积极引导农民实现标准化园区化经营,去年棚室菌比重达到24%,与普通地栽木耳相比1斤棚室木耳销售价格高出5元钱左右。在优质木耳平均售价接近40元的同时,形成了7大系列上百种产品。针对市场需求,去年牡丹江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.8万亩,新增林下经济6.5万亩,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,成为拉动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。
与此同时,牡丹江市聚焦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,去年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农业项目5个,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%,延伸了农业增值链条。
增强优势拓宽增收渠道
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站在牡丹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“全省二十连冠”这个新起点上,牡丹江市提出加快打造特色农业强市,拓宽增收致富渠道,全力争当全省农民富裕富足排头兵。
针对农民收入连续20年领跑全省,基数较大、增速较小的情况,今年牡丹江市将坚决完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任务,培育壮大产业促增收,以县域为单元,抓实“粮头食尾、农头工尾”,加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引资,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,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力争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5%以上。
推进改革创新促增收。今年牡丹江市将扎实推进“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”试点工作,支持鼓励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、合作社创办企业,通过订单农业、入股分红等方式,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、共同增收。
做优“土特产”促增收。今年牡丹江市将在“土”字、“特”字、“产”字上下功夫,在开发产品上体现“错位”,在品质追求上体现“第一”,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。
深化农文旅融合促增收。结合“美丽乡村”“一村一品”建设,今年牡丹江市将持续打造城郊游网红打卡地和乡村旅游样板,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,不断释放“旅游+文化+农业”产业潜能,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、增收致富。(记者 吕晓明)
关键词: